52岁的大一新生,怎么就“浪费教育资源”了?

近段时间,武汉的各大高校陆续开学。在光谷高校集中区域,随处可见拖着行李箱的家长和孩子,办完手续,家长们目送孩子进入校园,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然而在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生接待处,几名老师围在一起,一遍又一遍看着一份录取通知书,然后又抬头看看面前的学生,脸上始终挂着不可思议的表情,为什么呢?因为面前这位名叫鲁新林的学生,今年已经52岁了,而和他一起来的女儿,是专程送父亲上学的。

以往看到的都是父母送子女入学,而鲁新林却是女儿送父亲报到,这件事也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有网友提出一个观点:如今教育资源紧张,已经退休的大叔还要占用一个高校的录取名额,这是在浪费教育资源,应该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鲁新林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不是浪费教育资源?一些有志于继续学习的中老年人应该收起自己的好学之心吗?湖北省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涂一昂发表观点:

在这个话题中部分网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资源紧张”和“资源浪费”的问题。首先,古代儒家流传着“有教无类”“学不可以已”的教诲,西方自古希腊起也存续“自由教育”的传统观念。那两千年后教育相对普及的现代社会,为何不对一位年过半百还虚心求教,凭本事考学的普通人施以宽容呢?与其说是“资源紧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焦虑与认知缺陷,这值得反思与探讨。

其次,合理合法地享受教育资源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民法典和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予以保障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歧视极不可取。全国统考制度、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是受到广泛约束的,所以能顺利入学的鲁新林是达到能力合格线以上的。同时,别忘了他还需缴纳学费,个人已部分承担学校的培养成本,浪费之说更无从谈起了。

再次,应该鼓励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近年来,如“母子同上一所大学”“母女考研、双双录取”等新闻频频冲上热搜,加上这次“女儿送父亲上学”,这些大龄逆袭的事例对那些仍需砥砺奋斗的年轻人是一种很好的正向激励,还顺带萌生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朋辈关系和家庭亲子关系,这种特殊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方式,有利于弘扬“乐于从师”“善于学习”“勤于奋斗”的良好社会风尚。

最后,当前中国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已成为一种新常态,终身学习将不仅限于老年大学。加强对老年教育和再就业的规划设计,不仅是劳动资源的合理优化利用,也能减缓国家养老压力。我希望如鲁新林这样一批同龄人能够发挥余热,为推动国家发展注入一股强大力量;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教育顶层设计和制度改革,加大资源建设投入,推动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促使学习型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