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搏浪行 攸州振雄风——“非凡十年”之株洲攸县篇

攸县全景图。

“衡之径庭,潭之门户。”

湖南株洲攸县,是湘东地区置县历史最悠久的县,追溯县史已有2200余年,巍巍向东的罗霄山脉和蜿蜒向西的攸水,构成了攸县的独特地理风光,养育了一方勤劳智慧的百姓。

在这片红绿辉映、古今交融的热土上,仁人志士层出不穷,英烈人物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攸州人上下求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一座城市欣欣向荣。

大潮奔涌逐浪高,沧桑巨变看今朝。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攸县走过了极具挑战、极不平凡的十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以及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多重考验,攸县砥砺奋进、逆流而上,制定发展线路图、找准工业定位、发展特色农业、建设新型城镇、推进民生改革……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答卷。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勇毅前行,尤其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履职以来,团结带领80多万攸州儿女,紧扣“一个定位”,锁定“两大目标”,推进“三大会战”,壮大“四大产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发愤图强,重振雄风”的伟大实践中,在“培育制造名城 建设幸福株洲”的宏图大业中,书写属于攸州大地的时代华章!

“一主一特” 工业“脊梁”

金秋时节,攸县高新区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企业生产车间热火朝天,一派喜人景象。

攸县高新区全景图。

从昔日“一煤独大”,到全县规上工业企业335家。园区111家规上工业企业已建成投产,其中不乏旭日陶瓷等行业明星企业,攸县“弃黑向绿”。阵痛中走出了转型之路:以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绿色建材为主导的“一主一特”产业,串珠成链,集群发展,撑起了攸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记者在澳维二期项目厂房内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着进行机器安装调试,投产后可年产海水淡化高分子膜材料1500万平方米。至9月底,园区将有地博二期、三力机械等7个项目开竣工,产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曾几何时,攸县是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县”,依托煤炭资源,县域经济实力曾连续多年跻身“全省十强”。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攸县园区产能落后、定位不清晰的弊端日益凸显。随着矿产及相关企业的相继关停并转,夹缝中的攸县,亟待开辟全新的工业发展之路。

如何实现从矿区产业到园区工业的跨越?攸县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把创建“五好”园区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挂出园区大会战作战图,围绕支柱产业深化改革,狠抓项目攻坚和市场主体培育,加快推进项目履约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

园区是产业发展主阵地、项目建设主战场,园区的环境决定了投资吸引力,更决定了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攸县高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供”服务直达园区,“四纵四横”路网畅通无阻,生活配套布局周边,星通物流园直通高速,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成,“两园”污水处理厂一解企业后顾之忧。

工作人员指导市场主体“一窗办理”。

打造“硬实力”,更要强化“软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永无止境,攸县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和“帮代办”服务,力推社会投资园区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同时,开展干部联企业“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建立企业问题清单和台账,逐月进行预安销号并与干部绩酬考核挂钩。攸县还着力打好“乡情牌”,积极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邀请客商来攸考察,让优质企业、重大项目看到攸县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梧高凤必至,花开蝶自来。随着营商环境与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攸县高新区先后吸引了旭日陶瓷、博世科、大唐华银、昊华化工、地博光电等一大批项目落户。与此同时,以高分子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绿色建材为主导的“一主一特”产业发展方向渐渐清晰,该县围绕已落地生根的重点企业,大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共同发展。

星光不负赶路人。随着24家精细化工企业、25家高分子新材料企业、13家绿色新材企业的落地投产,攸县高新区聚焦打造的精细化工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与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链已初具规模。2019年,攸县高新区获批湖南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1年5月,攸州化工片区又被省发改委批准为湖南省第一批化工园区。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1年,攸县园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25.1%;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75亿元,同比增长21.5%。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2.2%。

“湘东粮仓” 五谷丰登

9月15日,攸县石羊塘镇千亩大豆示范基地,多台收割机正在田间穿梭。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黄豆,如珍珠般从收割机中滚落,然后被传送到拖拉机里。“这里的大豆以非转基因的‘八月黄’为主,是制作正宗攸县豆腐、香干的主要原材料。”种植大户谢雪松介绍,收割好的黄豆将送入八合冲村的豆制品加工厂,厂里加工出来的豆腐、香干质量上乘,热销全国各地。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攸县大力发展黄豆种植加工产业,全县香干企业、作坊达400余家,其中,日加工量达3吨以上的企业14家,香干产业带动行业从业人员近2万人。2021年,攸县香干全产业链总产值逾20亿元,实现了作坊式生产向企业化经营的巨大转变。

香干产业的“脱胎换骨”只是攸县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攸县牢牢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等目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用实际行动扛起“湘东粮仓”的美誉。

攸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端牢“中国饭碗”的殷殷期待,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攸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一手抓耕地保护,稳定有效耕地面积;一手抓耕地后备资源和劣质地开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率稳步提升。去年1月以来,攸县累计治理抛荒耕地4.27万亩。

水稻丰收时节,机械化收割。

土地是粮食的“命根子”,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2016年来,攸县投入专项资金,在203个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机耕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到2021年,攸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5.7万亩,当年粮食总产量达43.65万吨。

粮食要丰收,种子是关键。攸县是湖南省杂交水稻制种重要基地,2013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近年来,为确保制种业的健康发展,攸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设立制种生产专项风险金,有效化解农户制种的各种风险;同时,组建百余人的农技指导员团队,通过自主配置组合进行种子繁育试验,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良品种,加快推广应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用种。如今,攸县已形成“四核三主六辅”的制种区域布局,杂交水稻制种生产面积达5.397万亩,为全国多个地区提供农业“芯片”。今年,攸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大县,湘东南地区仅此一家。

农业品牌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抓手。近年来,攸县重点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农业品牌建设,将攸县香干、攸县豆腐、攸县米粉、攸县麻鸭、攸县油茶五大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与攸县晒肉整合,打造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攸州六件宝”。同时,建成辣椒、猕猴桃、葡萄、水果玉米、薯尖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底,攸县农业生产总值达119.25亿元,在2012年60.72亿元的基础上几乎翻番。

城镇更新 向美而行

“改造时,对部分路段老旧灯杆、地下电缆等进行维修或更换,改造后所有主干次道照明将全部达到国家道路照明标准,居民们将告别夜晚的昏暗,而且每年节约电费200万元左右。”攸县城管局灯饰管理服务中心对记者说,7月27日下午,在攸县吉星路,该中心组织人员进行节能路灯改造,在县城范围内本次纳入改造的路灯有8785盏。

这只是攸县城镇更新、提升品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攸县为了打造湘赣边南部中心城市和株洲市域副中心城市,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点开发东城新区,提质改造老城区,保护开发城南片区,推动工业园区产城相融,进一步拉开“一城四区、两江四岸”城市框架。按照县城为中心、网岭为次中心、106国道产业集聚带、西部特色农业区、东部生态旅游区、多个中心特色镇的布局,构建“一主一副一带两区多点”的城镇联动空间格局。

乡村道路焕然一新。

聚焦补短板、强弱项。今年初,攸县打通了建设北路、吉兴西路等困扰十余年的“断头路”路段,提质改造建设南路、文化路三角洲等路段,畅通城区内循环。同时,加快推进G106绕城公路建设,形成县城外环闭环。

加快改造老旧小区。住房达到一定年限,老旧的基础设施总会状况百出,攸县按照成片改造、分步推进的原则,将独栋、零星、分散的楼房和老旧小区进行归并整合,重点对老旧住宅小区的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增设停车场、活动室等便民空间。目前,攸县已规划改造38个老旧小区,在改造的同时,完善城区防水排涝设施,加快城市防洪保护圈建设,开展城区污水管网大排查大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打造“智慧攸县”。作为株洲5G建设试点县,为加快建设“城市大脑”,一体推动交通、城管、公安等公共领域智慧化应用,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打造“智慧攸县”。作为新基建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底,攸县共建设382个5G基站,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夯实基础。

美丽的酒仙湖。

建设美丽乡村。攸县实施“村电同治”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垃圾分类、黑臭水体治理、“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功创建省市美丽乡村23个、同心美丽乡村11个。

这些年,攸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0.4%上升到2021年的57.6%,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和湖南省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皇图岭镇获评全国特色小镇和农业产业强镇,罗家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机制更是入选湖南省示范案例。

攸县将继续按照“以产兴镇”建设思路,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错位发展特色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等特色小镇,推进特色小镇多元功能聚合,对接建设醴炎县域经济走廊,支持地域相邻、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的乡镇协同发展,挖掘城镇潜能,共同壮大镇域经济。

“门前三小” 文化润民

9月中旬,“秋老虎”尚有余威,到了傍晚,凉快下来,攸县联星街道上云桥村的村民们三三两两来到村头,老人们在小广场话家常,孩子们在小书屋阅读,或去小讲堂听乡贤们讲故事。这个时候,村子里最热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些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攸县有的村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以村部为中心的活动阵地,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退休教授夏昭炎返乡种文化引发的“星星之火”,有效破解了这一困局。11年前,夏昭炎和妻子杨莲金自掏腰包,利用祖屋改建的高桥农家书屋,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后来,在石羊塘镇政府的支持下,以高桥农家书屋为基础打造乡贤文化馆,创立了石羊塘镇乡贤文化活动中心党支部,并在周边开辟了文化小广场和红色小讲堂,初步形成了“门前三小”的雏形。

以点带面,将示范点作用最大化。2017年11月,攸县提出做大做强“门前三小”的工作思路,在全县推广石羊塘镇高桥农家书屋的做法,致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门前三小”。

在实施“门前三小”工程建设时,攸县充分利用家族祠堂、祖屋、闲置民房、合并后的旧村部、撤并的学校等场所。工程交给群众,自下而上,让老百姓筑好坪、选好人、定好屋后再提出申请,政府职能部门审核验收达标后,再配送篮球架、体育健身器材、音响“三大件”、书籍和书架、桌椅。

硬件建得好,软件要跟上。攸县组织千名文体辅导员参与培训,提升文化服务技能。同时还根据基层需要实行文体活动、科技培训、电影戏曲、非遗展演、读书沙龙、理论宣讲等“点单制”,群众需要什么,政府就送什么,从而使得“门前三小”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如今,“门前三小”已经成为攸县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助推了乡村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基层治理。截至目前,攸县已建成“门前三小”点715个,打造示范点65个,小讲堂、小书屋面积2012万平方米,小广场总面积22.5万平方米,配送各类书籍18.6万册、健身器材1.2万件、课桌书架18.6万件。2020年,攸县“门前三小”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并获得中央深改办肯定推介。

十年来,攸县全力推进群众性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攸县先后建成了1个攸州文化园、103个乡村大舞台、图书馆(室)、影剧院等文化场所300余家(处),电影队、皮影队、歌舞队等文化团体2142个。攸县自编自导的花鼓戏《一辈传一辈》《长辈》先后登上国家舞台,“门口小广场”得到人民日报等央媒大力推介。

民生“加码” 幸福“加倍”

9月15日,攸县攸州中心医院二期建设工地,工人们挥汗如雨,抢抓进度。该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按照三甲医院标准设计,建成后将有26个病区、床位1200张,年门诊量可达100万人次、年住院量近10万人次、年手术量近3万台次,将打造成湘东南区域医疗次中心,为湘赣边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这十年,攸县就医更便捷省心。投入近2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建成为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定期邀请省、市医院专家坐诊,基本实现居民“小病不用出村,大病县城治疗”。

这十年,攸县教育更优质均衡。投入4.3亿元用于各类学校改扩建,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清零,连续五年获评全市高中教育质量建设先进县,教育地位和教育品牌实现新提升。2021年,攸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36所,全年教育支出达7.47亿元,比2012年5.12亿元的教育经费增长45.9%。

这十年,攸县路网更畅通发达。完成网酒公路提质改造,醴茶铁路恢复客运运行,实施农村道路改造2000余公里,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全县52条运营线路通往各个行政村,每日农村客运总量达15000人次。

这十年,攸县社会保障更完善全面。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覆盖全民、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1年,全县共有特困供养3422人,共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物价补贴9671万元。

……

一串串数据佐证,攸县把“民生实事”当做“头等大事”,把“民生答卷”写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不仅如此,从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到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再到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这十年,也是攸县兑现脱贫攻坚庄严承诺,续写乡村振兴崭新篇章的十年。

家住莲塘坳镇先锋村的老刘,原是特困人员,因妻子患有重病,他不便出远门,只能靠种植水稻过活。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引导老刘种殖黑木耳,又介绍他来乡村振兴车间务工,老刘一家经济状况明显改善。

脱贫攻坚期间,攸县按照“县为主体、乡村实施、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着力发展扶贫产业、扶持创业就业,3193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摘帽,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单位,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危房改造和扶贫车间等工作经验在省市推介。

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攸县组建112支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将发展集体经济作为驻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设置公益性岗位,推行技能培训进村入户,鼓励有能力有想法的脱贫户、监测户外出务工。

目前,攸县建成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地149个,其中企业振兴车间10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47个,带动三类人员1783户5945人就业与发展、产业覆盖率达98.67%。攸县脱贫人口(含监测人口)劳动力中有12862人外出务工,588个脱贫户和监测户实现就近就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