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节生长的村庄

文/胡光华 邹宇波

▲盆溪村鸟瞰图。摄影/邹宇波

每一个乡村,都在进行着火热而生动的创造!

——题记

盆溪的“盆”是聚宝盆的“盆”

按说高山出好水,可新余市盆溪村却“辜负”了这好村名。盆倒是有,四面环山,绿影荡漾,但却是个漏盆,下雨就往岩缝里钻,蓄不住水,真是“干死蛤蟆、饿死老鼠”。人均四分田,还得下山种,这还是两个乡镇的四个村委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路也不行,坡度大、急弯多,鸡小肠一样挂在山腰。1997年腊月的一个雪天,村里一小伙娶媳妇,下山接亲路上,农用车打滑侧翻,造成5人当场死亡,20多人受伤,喜事变丧事。那时,整个村子阴云笼罩,弥久不散。

水和路,是烙在盆溪人心中的痛。2001年以来,在各级支持下,盆溪修成第一条水泥路,10个村小组都建起大型蓄水池,可接来的天水留久了,总是变质,色浑味苦。盆溪人走的走,搬的搬,常住人口减少近2000人,到现在只剩220多人。

钟华生2019年回村当干部,就决心彻底搬掉这两只“拦路虎”。其时,市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乡、村积极争取,水务公司开山破岩,在山腰建了3座加压站,铺设3万多米自来水管,终于解决了盆溪人世代喝水难题。通水那天,喜庆的爆竹声,像压抑已久的畅快呐喊,在山盆里久久回响。

细细弯弯的水管,输来清澈的饮用水,也输来盆溪人创业拼搏的信心。这几年,村里依托国家政策,累计争取800多万元专项资金,在山的东西南北四向,新建或改造了4条水泥和柏油公路,进出村庄之路,由此四通八达。

盆溪的故事开始发生“反转”,直至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驾车蜿蜒而上,路旁鸟语花香,正目不暇接之时,忽然豁然开朗,盆溪村就清晰地映入眼帘了,犹如世外桃源。其实,盆溪波澜不兴的澄净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律动多彩的心,这是我们深入探访后的真实感受。

劣势变优势,盆溪的发展机会来了。村里制订了生态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年,外地客商刘能伟到盆溪考察,一进村就被这里的好生态“俘获”。“盆溪空气好,当地辣椒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做食品加工。”

很快,刘能伟的山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盆溪,生产“土有味”牌辣椒酱。盆溪村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入股,年底分红。进入厂区,工人紧张有序地忙碌,研磨、炒制、灌装、贴标、包装。小小辣椒酱,从山盆里走出,跨越千山万水,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这种好事儿,张小珍以前打扁脑壳也想不到。她和丈夫长期在温州务工,靠着勤劳肯干,小日子还过得去。可父母老了,孩子也需要照顾,想回家又觉得没好路子。听说村里办起了食品加工厂,立马跟丈夫商量。两口子一拍即合,于是就回来了。

在鸡鸣声中起床,从容打理好一家老小的早餐,张小珍沐浴着乡村洁柔的晨光,呼吸着大山里清新的空气,走出家门,很快就来到车间,和工友开始一天的工作。“一日三餐,都可以照顾到家里人,每月工资两三千元,这样的生活哪里找!”看得出,张小珍很满足当下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可别小看这山里的厂子,去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今年只增不减呢。盆溪村集体依靠它,年收入12万元。

盆溪田少,可山地多,招引生态种养项目有天然优势。很快,福建客商沈洪平进村,建起了鳗鱼养殖场,高山秘境,修长的鳗鱼游得也畅快,长势很好。那天,钟华生找到沈洪平:“沈总,你到村里后,和我们相处得咋样?”“没说的,没说的。”“那你路子广,再帮盆溪吆喝吆喝呗。”沈洪平会心一笑。

不久,沈洪平就帮盆溪引进了“稻壳先生”,这是一家利用谷壳秸秆等,生产环保碗筷、衣架、玩具半成品的企业。村里以项目资金入股,厂子今年10月完工,预计12月可投产,村集体每年有7万多元保底收入。

村庄的变化,令不少村民动了心。见村委会规划了乡村旅游产业,高岚乡商会成立山里人文化旅游公司,租赁村民闲置房屋,改造成休闲山庄,兼具餐饮和民宿,再给盆溪村民陈传生、林爱红夫妇承包经营。儿子陈搏放弃上海的厨师职业,回村同父母一起干。随着盆溪“小庐山”名气渐响,他们的生意也火了起来。

产业越来越多,盆溪村集体腰包开始鼓起来,今年能达到70万元。有钱好办事,村庄的变化越来越大,村干部说话越来越管用,人心也齐了。这两年,回村创业的、盖房的村民多了起来,村民的苦日子,正在变成甜日子。

这个贫苦的“盆”啊,真的要变成聚宝的盆了。

穑诞的“野心”还真不小

见到何伍芽时,他刚忙完一件大事儿:帮村民何勇平破了一个“西瓜案”。

何勇平返回家乡新余市穑诞村,租下300亩坡地种瓜,眼瞅着圆滚滚小猪似的西瓜爬满坡地,不禁喜上眉梢。可7月2日采收时,发现部分西瓜空了瓤。他火急火燎找到村支书何伍芽:“这肯定是种子质量有问题,你要为我作主啊!”

何伍芽心一惊,眼看着返乡能人多了起来,创业的热乎劲也上来了,可不能让一盆水给浇灭了。他拿起电话就打给种子经销商,可人家过来一看,拍着胸脯说种子没问题。

何勇平可不管,就认定种子有问题,急得直跺脚。看来,这事只能找专家。村里先请来市、区农技专家,后又从省农科院请了3名专家进村。最后,鉴定意见书出来了:西瓜空心,主要是低节位坐果,导致出现空心、皮厚、畸形等现象。

“西瓜案”破了,种子没问题,问题出在生产管理。可何勇平还心存疙瘩:买种子时,也没提醒我注意事项啊!种子经销商也有想法:种子包装袋上不都明写着嘛!双方僵持不下。何伍芽左右做工作,最终达成和解,种子经销商包销何勇平所有的西瓜。

何勇平脸上雨转晴:“书记,你真给力,三天就解决了我这麻烦事。”

何伍芽心里像灌了蜜,津甜。他笑着对我们说:“看到村里产业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日子越过越好,我这个村支书当得也有感觉了。”

以前的穑诞给人感觉可不好,有句顺口溜说,“一间房子四面墙,两条凳子架张床,有女莫嫁穑诞郎”。村里基础设施差,自行车骑着骑着,就骑到肩膀上去了——路太烂。2012年之前,村委会还是租场地办公。总之,一个字——穷。

何伍芽2010年当村党支部副书记时,全村2200多人,走得只剩300多人,“失血”严重。他把自己的企业盘了出去,扎进村里想出路。后来,村两委形成共识:穑诞搞发展,要“止血”,更要“造血”,动员能人返村创业。

村民何细杨三兄弟在云南办球磨机厂,有回乡创业的意思。那年,何伍芽陪乡领导远赴云南,与何细杨一起考察蔬菜产业。但何细杨拿不定主意,何伍芽知道他担忧啥,便说,这些年村里修路、建桥、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没的说,资金也有办法……一番话,让他下定了决心。

2016年,何细杨回村流转500亩土地,建起蔬菜生态种植园,成立农民种养合作社。村里将13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物化为蔬菜大棚,每年也有7.8万元分红收入。后来,何细杨种出了全市首个向日葵花海,开办农家乐。

向日葵花开时节,田野黄闪闪金灿灿,游客闻香而来,打卡拍照。花海那头,就是高速铁路,连疾驰而过的列车,也像裹上了金黄的油彩,洇染了花香千里。

这些,都被何金华看在眼里。他在湖北一家公司当副总。何伍芽敏锐捕捉到他的心思,接连往湖北跑了两趟,促使何金华作出决定,回村搞乌龟甲鱼综合种养,打造稻田生态种养区。

可回来流转土地时,村民不干了。“田里养乌龟甲鱼,破坏了水田恢复不了咋办?”任凭干部怎么解释都没用。村里干脆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湖北参观,到了那边一看,种植养殖两不误,红火着呢。村民的疑虑打消了,460亩土地很快流转到位。何金华成立农民合作社,吸纳农户入社,后来还养起了娃娃鱼。

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何伍芽说,不仅如此,当村干部的,就是要吃得亏。可不,都认为何伍芽“有钱”,村民创业缺钱了,都爱找他“搬救兵”,至今,他个人借出360多万元给返乡创业者。妻子嗔骂:当个村书记还倒贴钱,越当越亏。他笑而不语,心里说:越当越“亏”还不是你支持的。

这两年,回穑诞发展的村民70多个,全村常住人口增加到400多人。何伍芽掰着手指头,数着这些返乡能人——

何辉瑞,创办金瑞园家庭农场,建设了有机果园、肉牛养殖场;何志平、何小青、何军、何清平等人,建起了果树种植基地;何友德、何香根、何小雨等人,办起了稻虾共养基地;蒋亮,种植黄茶近200亩……

村子逐渐热闹起来,何伍芽失眠的毛病竟慢慢自愈了——他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不过,旧烦刚去又添新愁:不少村民都找到村里,要回来做项目,可荒山荒地早没了。

穑诞村是有“野心”的:不光要吸引能人返乡,还要引进现代企业,延长产业链,培植发展后劲。这两年,真有成果了,引进客商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的鳗鱼养殖公司,不仅给村集体带来了分红收入,还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

村民何耐根创办胜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事禽蛋深加工。现在,他利用村中闲置砖厂建设厂房,投资千万元的一期项目建成后,可解决50多人就业,年产咸蛋、皮蛋等鸭蛋、鹌鹑蛋加工产品上亿枚。

行走穑诞村,我们感受到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穑诞以前因穷出名,而今天,却因为产业兴村,成为全市闻名的综合先进村。穑诞,一个“明星村”已在渝钤大地诞生。

白芒的大动作一个接一个

那天,黄璐接到电话,是同村种粮大户李国平打来的。“你年轻有为,在外发展得好,回来竞选村书记吧,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一瞬间,他心里像有根线头被人猛拉了一下,思绪一下子回到从前:新余市白芒村,那是他出生的故乡,儿时躲过的屋檐、嬉闹过的小溪,历历在目,这份乡愁一直埋藏在内心深处。现在,自己生活富足了,可乡亲们的生活却没多大改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这个时候,合伙人劝他:“你回白芒当书记,自己的生意耽误了,岂不是白忙了!”

正在两难之时,村里几个党员也找上门来,请他出山。镇领导也找到他,希望他回村干更大的事。“家乡的事总得有人干,如果都只考虑个人利益,村里怎么发展?”就这样,32岁的黄璐作出了决定。

2021年初,黄璐顺利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他是办企业的,思路开阔脑子活。研究农村政策、分析当地资源、细心考察市场,之后,白芒村作出发展规划:建一个村级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螺蛳壳里做道场。若建起来,这可是县里市里第一家。

我们问,为啥想到这个?黄璐说,农村发展产业,主要有两难:用地难、融资难。综合加工基地,可有效解决问题,实现三大好处:一是节约土地资源,二是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三是使项目资源集约化利用。

他找到李国平:“当时你撺掇我来当书记,现在你可要帮帮我。”李国平满脸疑惑:“怎么个帮法?”黄璐把计划和盘托出。李国平眼前一亮,说:“行!那我就来牵个头。”

村里把地选在一个废弃养猪场,按政策征用补偿,再完善土地、水电路、地磅等基础设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白芒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闪亮登场了。“办实体展宏图干群携手走进新时代、兴产业惠民生接二连三迈上新征程”,一副硕大的对联,挂上基地门楼。

我们来到基地时,李国平正在水稻育秧工厂里忙着晚稻育种。他出资200多万元,办起了一体化的水稻育秧工厂、稻谷烘干厂。隔壁,就是他领办的榨油工厂,今年试榨1000公斤油菜籽后,马上又购进1万公斤油菜籽。现准备再购买6台榨油机器。村集体也入股了水稻育秧工厂、稻谷烘干厂和榨油工厂,每年可增收近10万元。

悄然间,基地的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在外做木材加工生意的村民赵健勇,看到这般场景,把自己的博利木艺包装加工厂搬来了。厂子一落地,他心也落地了。“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年纪大的也没挣钱路子,厂子落了地,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解决乡亲就业。”

在博利木艺包装加工厂,20多名村民正开足马力生产。这里全是订单生产,产品不愁销路,一天生产上千个木质茶叶礼盒,一个月发10车货,一年销售额300多万元。

48岁的村民宋根花,平时在家无事,便来到厂里上班。只见她手法娴熟,固定木盒边框后,飞速安装连接螺钉,一会儿工夫,一个黑檀木礼盒便加工而成。工资计件算,她一天能做上百个礼盒,月收入有3000多元。

现在,博利木艺包装加工厂、平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岳军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相继入驻基地,集合了工厂化育秧、粮食烘干、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机维修、榨油、茶叶水果包装盒生产、农技培训等为一体。

白芒,“惊动”了市县领导,得到充分肯定,也得到更大力度支持,大伙干劲更足了。又一个新项目——秸秆回收综合利用项目落户基地,正办理用地手续,建成后主要生产生物颗粒、青饲料,投产后可安排近20人就业。

白芒还有个大动作,依托村里传统米酒生产工艺,借助闲置的村小校舍,建设米酒小镇,打造米酒文化。这些消息一放出,黄璐的电话响个不停。“不少村民打电话,想回村创业呢。还有外村外乡的,也想借村里这个平台干些事。”上门取经的村,就更多了。

短短两年,白芒彻底翻了身,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45万元,由全镇27个村(社区)综合考核排名末位,跃升到去年的第二名;相继被评为市、县两级共产党员示范村,入选江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

说起村庄变化,乡亲们笑得灿烂,竖起大拇指:“白芒的村干部,真的没白忙。我们都认了!”

暑气日盛,热气腾腾。行走农村大地,我们看见一个个“盆溪村”“穑诞村”“白芒村”,汇入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发出产业兴村的动听律音。

来源:江西新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