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大军闹乡村——湖北省人才下乡观察(下)

武穴市田家镇引进人才将荒地打造成田园综合体。图为村民在月季花田里劳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何宇欣 通讯员 李志华 摄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前提和重要支撑。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发挥人才大省的优势,充分调动“三支队伍”的积极性、能动性,久久为功,不断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不走的驻村工作队:扎根乡村久久为功

泥土沾在裤腿上,乡土气息还未褪去。

9月18日,经过3天的集中培训,近400名中央和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结业。他们带着党中央和省委的殷殷嘱托,赶考新征程,集结再出发。

把最能打硬仗的同志派到乡村振兴主战场。今年,全省新选派1.75万名第一书记、1.26万支驻村工作队、4.04万名驻村干部,重点帮扶37个脱贫县,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驻村干部全部到岗。

时间往前推演,从水果湖到荆山楚水,从城市到乡间,一个个驻村奋斗的身影历历在目。

2008年,我省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从省直机关抽调干部组成,每个工作队3-5人,由处级干部担任队长。工作队中途不得调换、离岗,确保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驻点工作。

2011年,我省浓墨重彩地开展“三万”活动,连续5年,一村不漏,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挖万塘、洁万家、惠万民,一年一个主题,着眼三农,强基础、解难题、谋发展。工作队脚“印”农家,与村民面对面、手牵手、心连心,办实事,这成为我省创新三农工作、群众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省组建21575支扶贫工作队,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5万多人,驻村第一书记1.3万多人,覆盖4821个脱贫村。他们从驻村那一刻起,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心无旁骛,苦干实干,最终让581万贫困人口摆脱贫魔。

三农工作某种意义上就是群众工作。党员干部只有“像鸬鹚沉到水底”,才能真正与群众建立鱼水深情。从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到“三万”工作队、扶贫工作队,直至现在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以强农、兴农、富农为根本,几届省委省政府一次次向广袤农村派出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打造一支支不走的三农工作队。

“驻村干部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乡村带来强大活力。”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说,持续开展的驻村工作队机制,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成为全面推进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懂两爱”工作者:甘当服务三农“店小二”

2019年11月20日中午,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原处长孙宏侠急匆匆赶到荆州火车站,奔赴下一站督办检查工作。由于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劳动,他把生命最后一刻留给了荆楚大地,殉职时年仅50岁。

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尖子”毕业生,他是农民眼中的“亲人”,足迹踏遍荆楚大地,知农爱农,少说多做,业务精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21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

孙宏侠用生命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一懂两爱”的好干部,用生命实现了他“愿为农民做点事情”的初心。

崇农、学农,知农、爱农。

广大的三农系统工作者是做好三农工作最直接的一群人。他们的一言一行、能力与状态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成败。

如何做到“一懂两爱”?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吴祖云称,懂农业,是三农工作队伍必备素养,三农工作者要努力成为政策通、业务通、技术通、市场通的人才。爱农村,是三农工作队伍首要特征,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应当好“店小二”,争做产业兴旺的贡献者、生态宜居的维护者、乡风文明的守护者、治理有效的推动者、生活富裕的引领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爱农民,是三农工作队伍的基本要求,要视农民为亲人,与农民交朋友,争做农民田间地头的勤务员。

2月20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启动“一懂两爱三过硬”专题教育,在全省范围进一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工作队伍。

逝者已去,生者接续奋斗。省农业农村厅干部高广金,一生与玉米为伴,攻克高山玉米增产难题,在全国17个省推广实施,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厅里因势利导,成立“高广金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吸引来自全省农口单位、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志愿者踊跃加入,目前已达数百人。他们的身影遍布在荆楚田野上,推广新技术、新模式,为三农发展献计献策。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铺开,“一懂两爱”磁场效应不断扩散。

在秦巴山区郧西,2020年8月,我省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省林科院博士王义勋受组织委派,在深山丛林日复一日进行技术攻关,破解困扰当地多年的低产难题,让全县核桃产业迈上新台阶。

……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懂两爱”三农队伍心怀愿景,矢志不渝。

“新农人”:“种田达人”各显身手

7月10日,武汉乡村振兴“人才导流回乡工程”在华中农业大学启动,首批81名在读生奔赴武汉新洲区、蔡甸区,展开实训实践。

“他们就是未来的李明攀、彭达。”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称,要通过实训实践引导高校学子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一度,我国农村大部分都是“386199部队”,“未来谁来种田”成为全国各地的共同疑问。

培育新农人是破解这一困局的良方。

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杨朝新介绍,从2014年开始,我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计划,每一年投入近亿元,培训3万多名新农人;去年,该计划提档升级为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培训的人员与领域更加贴近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精准实用。今年已经培训2万人。

今年7月初,省商务厅启动2021年“万名农村电商人才培训计划”,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脱贫户在内的农村人口开展电商技能培训,力争培育出1万人,到年底,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7000个。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培训,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开始崭露头角,活力四射。

7月16日,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40名“新农人”同台打擂,一展风采。石首选手、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斌开创出“五彩鸭蛙稻”种植模式,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和青蛙。黄冈选手、耕读兴农武汉科技公司创始人彭达在老家实施“菱角全产业链综合项目”,开发出即食菱角、菱角粉丝、菱角酒等特色产品。

武汉市新洲区仓埠镇周铺村,海归博士岳文雯打造占地2000亩的有机田园综合体“我家的地”,专注有机种植,被授予“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在新洲区陶岗村,曹绍武于接受培训后2016年回乡创业,注册星玥家庭农场,带动周边54户村民就业。

据统计,仅在武汉市2016年以来,培养各类农业专业人才约13万人,其中诞生“全国十佳农民”王建兵、“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魏晓明、省人大代表胡丹,成长谦益农业负责人、华中科大毕业生李明攀,佰冠果业创始人、武大毕业生张朝,“耕读兴农”创始人、华农研究生彭达等一批农业领军人才。

省农业农村厅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实施“农村人才倍增计划”,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齐心协力为“新农人”们当好“店小二”,让更多英才在农业领域施展拳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