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爱说话 他们是“追火箭”的人

  用热爱说话 他们是“追火箭”的人【当代年轻人逐梦航天的缩影肩负“传播中国航天故事”使命感】

  青春派潮流

  清俊和杨昊是火箭摄影爱好者,他俩的足迹遍布中国火箭各个发射基地。在海南文昌火箭发射基地,高温导致的热浪常常使拍摄设备难以聚焦,体感温度接近40℃,清俊和杨昊也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而毫无征兆的暴雨更是会给设备维护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于他们而言,用衣服遮蔽拍摄设备算是家常便饭……

  除了火箭摄影爱好者们,文昌还聚集了一批痴迷于看火箭发射的年轻人,他们被称为“追火箭的人”。在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追火箭”的年轻人赶赴一场场追逐火箭的旅程,成为当代年轻人逐梦航天的一个缩影。

  看火箭

  等待五六个小时赴一场“两分钟”的火箭之约

  海南大学校区距离文昌发射基地不远,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很多学生迷上看火箭发射。

  “等待要五六个小时,而从火箭起飞、升空到消失在视野里则只有将近两分钟的时间。但这两分钟让我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安俊浩从小是一名铁路迷,同时也对飞机很感兴趣。在得知被海南大学录取后,他的第一反应除了激动,就是脑海里浮现出的航天梦。对于火箭发射,俊浩一直惦记着,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火箭发射。

  2020年11月,得知嫦娥五号要在文昌发射,在学校的他立马约上老乡朋友前往观看。不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他们说走就走。从海口坐高铁到文昌只需要20多分钟,到达文昌以后,他们打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小车,前往火箭发射的龙楼镇。

  嫦娥五号在11月24日的凌晨4:30发射,因为交通管制,他们需要提前五六个小时,到达淇水湾海滩的观测地等待。23日晚,凹字形的荒凉海滩上,聚满了来自各地观看火箭发射的人,不少人是像俊浩一样的学生。

  虽然在海南,但11月的夜间还是有些许凉意,风很大,他感到疲惫和困倦,但“马上就要发射了,我要见证这一刻”的念头支撑着他,直到看着那个庞然大物呼啸而起,他不由自主地跟着周围密密麻麻的人群欢呼起来。

  为了感受白天的火箭发射,2021年9月,他再次前往文昌看天舟3号的发射。受他影响,身边的朋友也逐渐对观看火箭发射产生了兴趣,会特意约他一同去看。

  火箭发射会选择晴朗的时间。炎热的海滩上,阳光直射在等待的人群身上,像是马上就能点燃衣服,俊浩感到不适,但他还是坚持到了最后,“噼里啪啦的,就像是巨大的鞭炮声,空中全是浓浓的白烟。”

  希望借助火箭发射完成青春纪念仪式的,还有很多年轻人。海南大学的摄影社团会组织社员前往火箭发射基地拍摄,火箭发射前后,海大有专门看火箭往返的大巴,并且有团队组织学生观看,也会有不少学生自行前往,共奔一场属于南国的别样浪漫。

  佳佳和男友都在海南大学就读。2019年12月的某个晚上,男友看到长征五号第二天即将发射的新闻后,提出要和佳佳一起去看火箭发射。两人随即买了高铁票,赶在火车开动前的最后一分钟,气喘吁吁地上了车。

  第一次,佳佳并没有看到完整的火箭,只看到了光圈、听到空中轰隆的巨响。第二次看火箭,两人是在天舟3号的发射现场。“看到烟雾、火光,然后火箭缓缓升起,听到轰隆声,地面微微震动时,自己的耳膜、身体和心脏都在跟着震动。”佳佳男友描述起彼时那无与伦比的体验时仍有些激动,不断重复着震撼二字。

  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用看火箭发射来见证自己的毕业旅行。“我想把观看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当作自己毕业旅行的一部分。”阿良是海大2021届机电学院的一名毕业生,在规划自己的毕业旅行时,观看火箭发射成为他行程计划中的一部分。向去过的同学请教了大致的流程和经验后,他和一些海大的朋友一起租了一辆车,自驾两小时左右,到达了文昌。

  “发射过程,整个天空都被照亮,一连串轰隆隆的点火声响彻海滩。”阿良说,当时整个海滩的观看者们都在惊呼、高喊、鼓掌。“那一刻,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整个过程,阿良的情绪都很激动,并未感到困倦。

  发射结束,他们驾车返回学校,因为是当天往返,没有住宿费,而租车、油费和饭钱都实行AA制,人均花费不到100元,就走完了这次终生难忘的追火箭之旅。

  拍火箭

  90后00后逐梦航天 体验科幻走进现实的感觉

  2022年7月,一旅游网站发布报告《会玩的中国人:玩转航天旅游》。通过大数据的形式,展现出我国航天旅游市场的整体情况:年龄上看,90后及00后是航天旅游的主力,约占整体航天旅游人群的六成以上。很多年轻人表示,期待在旅行中观摩火箭发射、探索未知空间、体验航天主题游戏馆。

  在火箭发射现场,经常能看到热泪盈眶的年轻人,手持各式设备,记录人生的重要时刻。在这里,他们与很多热爱中国航天的年轻人相逢。

  2021年3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前,一群喜欢摄影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自发组织起来,希望用视频记录中国年轻人眼中的航天故事,他们成立了名为 “云上天镜”的媒体账号,带动更多有志于拍摄火箭的摄影爱好者,一同记录中国航天的重要时刻。

  “同学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00后。我们希望通过年轻人的视角,用镜头记录下中国航天的每一个进步。”“云上天镜”主创之一刘清俊说。无论是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站建设,还是探月工程、探火工程,他们不想错过任何一次重要的航天发射。

  “只要实地看过一次火箭发射,就会知道有多震撼。”刘清俊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讲述了第一次看火箭时的情景,“60多米高的庞然大物,在面前腾空而起,那一刻你能感觉到光速和音速的差别——火箭在你面前先升起一段时间,轰隆的巨响才传到耳中。这种延迟感会让人感觉像在看科幻影片。亲眼看到这样的景象,则是体验科幻走进现实的感觉,让人由衷为中国航天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正是这样的澎湃和激动,让这群年轻人发愿——做中国年轻人自己的中国航天发射总结片。“我们希望邀请大家一起拍摄火箭发射,在每次拍摄中把各个机位不同景镜头组合到一起,完成共创。”目前,“云上天镜”已经发展成为20个人的主创团队,他们的第一次联合拍摄计划,就在网上召集了近200位摄影爱好者共同参与。

  拍摄记录火箭发射过程并非易事。气候条件严苛、天气状况难料都是要面临的挑战。“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也很高。将火箭发射拍出新意是团队追求的目标。”团队主创之一的杨昊说,提前抢占拍摄点位、暴雨时转换拍摄点位在成员们眼中看来,也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比如,在拍摄天舟四号时,固定好点位后,天空突然飘来大片的云,但好在最终效果不错。

  追火箭

  “极限操作”:六天内两次往返酒泉文昌

  航天摄影作为新锐的爱好,让“云上天镜”团队的成员都成了自己社交圈子里很酷的存在。不过,有人会问,“花几千块钱赶赴现场,历经漫长的等待,为了拍摄只有十几分钟的火箭发射,值吗?”火箭摄影师的家人和朋友也曾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不理解。但同学们更愿意用热爱说话。随着记录镜头下历史性时刻的增多,以及成员们的普及,家人们开始主动帮忙传播这些有意义的记录。

  中国航天进步和同路人的热情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记录火箭发射的行列里。00后的文嘉彤是一位从事视频摄像的北京青年。起初,和很多人一样,嘉彤觉得火箭发射是很遥远的事。直到2022年,他在文昌出差,第一次在现场看到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的发射,给了他“两次”震撼。

  “长八遥二的发射,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像一栋楼一样高的火箭腾空而起,特别震撼。”他打开随身携带的相机,记录下火箭升空的过程。“整理视频时又第二次被震撼到,我用镜头记录下新一代中型两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升空,让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后来,他加入“云上天镜”,成为一名火箭摄影师。

  要跟拍不同发射任务,“云上天镜”团队成员成了名副其实的“追火箭的人”。清俊讲述了2021年9月他“追火箭”的极限操作:在六天之内两次往返甘肃酒泉和海南文昌。

  9月14日从敦煌出发准备开往西宁赶机,中途在嘉峪关换乘高铁前往西宁;15日凌晨抵达长沙机场胶囊酒店,早上5点半起床赶机前往海南;16日拍摄天舟三号转运,剪片到凌晨两三点;17日5点起床前往海口赶机中转兰州返回嘉峪关;18日凌晨,驾车抵达酒泉,完成一天的拍摄;19日6点前往酒泉高铁站乘坐高铁抵达兰州;搭乘飞机于20日凌晨抵达海口后开车赶往文昌;20日完成天舟三号拍摄与直播。

  “自打开始追火箭、拍火箭,路上的奔波多了,但钱包里的钱变少了。”舟车劳顿和极限操作都没有让团队成员的热情减弱一丝一毫。

  “云上天镜”团队成员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大部分火箭拍摄工作还是在“用爱发电”,但这样充实的日子让团队成员感觉到骄傲,“我们有一种在中国航天和普通民众之间架起桥梁的感觉”。作为具有摄影技能的航天爱好者,记录火箭发射对这群年轻人自身来说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团队成员都是出于热爱加入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邀请他们作为媒体摄影师,其中不乏中国航天项目。

  初心

  将小众的航天爱好向大众普及

  在文昌的海滩上,“云上天镜”团队不仅记录了火箭升空的影响,还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追火箭”的队伍里。从两三岁的刚学会走路的宝宝,到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们,再到拿起手机拍摄的青年学生,“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现场。”

  现在,每次在海南记录发射,团队都会在淇水湾海滩支上一个科普摊位,科普火箭知识。“每当我们的摊位支起来之后,就会有很多的孩子过来。”这个摊位让他们看到很有趣的现象,“不同于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学习,我们经常能看到孩子拉着爸爸妈妈来看我们火箭知识的科普,小朋友对中国航天产生特别大的兴趣,更加让我们觉得这件事是值得的。”文嘉彤说。

  每次在社交媒体发布火箭发射的视频配文,团队还会配上科普内容和航天动态资讯:神舟15号航天员乘组出舱、风云三号04批卫星启动研制、东方红三号E卫星平台科技探秘……同学们也开设固定科普栏目 “云上所见”栏目,团队按月为读者记录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上所发生的大小航天发射与航天事件。

  同时,这帮年轻人身上,还有一种“传播中国航天故事”的使命感。“云上天镜”刚开始拍摄记录时,海南文昌的龙楼小镇上前来观看火箭发射的人还寥寥无几;随着中国航天的不断发展,以及自媒体平台的传播,在问天实验舱发射时,龙楼小镇已经聚集了40余万人次共同观看。

  “航天并不是听起来那样高高在上和遥不可及的,并没有很高的门槛。”杨昊说。“云上天镜”的初心之一是将小众的航天爱好普及向大众。他们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对航天产生兴趣。(文中佳佳、安俊浩、阿良为化名)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田璐瑶 谢汉潇 吴笑雨

  统筹/林艳 张彬

  《北京青年报》2023年2月24日第A15版 【编辑:刘星辰】

(作者:刘星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