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缅怀于老!

他的研究

曾填补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隐姓埋名28年

他为我国氢弹突破发挥关键作用

2019年1月16日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与世长辞

八个月后,他获授“共和国勋章”

这份国家最高荣誉

铭记着于老的巨大贡献

寄托着我们崇高的敬意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

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

亡国奴的屈辱记忆

让他从小立下重振河山的志愿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

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

从北京大学毕业

导师对他的评价是

“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于敏(左一)和同学们

作为当时的“最强大脑”

于敏完全靠自己的摸索

掌握了国内没人懂的原子核理论

又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

开国内之先河

从没留过洋,纯自力更生

于敏被誉为“国产专家一号”

1961年,他接到探索氢弹理论的任务

毅然告别妻子,服从分配改行

从此隐姓埋名28年

他说,“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国

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核力量

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献出自己的一切”

于敏和妻子孙玉芹的结婚照

几把算尺、一块黑板

这就是中国氢弹设计的起点

只有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

但仅5%的时长可给团队使用

昔日的导师彭桓武说:

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

他没有老师!

为了在1968年前

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1965年,于敏和几十名科研人员

开启了夜以继日的“百日会战”

最终,于敏给邓稼先

打出了这通著名的“隐语”电话

于: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发现有效氢弹构型!) 邓:你们美美地吃上了一顿野味?(你确定?) 于: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作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基本确定,但是要进一步研究!)

邓: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除了已掌握氢弹的英美苏

当时法国也在抓紧研制

为尽早让中国挺直腰杆

于敏来到大西北

吃夹砂子的馒头,喝着苦碱水

忍受冬季零下30℃的极寒天气

只为完成氢弹的核试验

1967年6月17日

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

投下了一个降落伞

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

蘑菇云随之升腾而起

当日,我们向世界庄严宣告:

“今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

美国用了7年3个月

苏联用了6年3个月

英国用了4年7个月

法国用了8年6个月

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

抢在法国前面

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用独创的“于敏方案”

让中国的氢弹

在诞生之初就更适合实战

于敏被誉为中国的“氢弹之父”

然而他多次谢绝这一称谓

只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于敏又和团队继续登攀

突破二代核武器的关键技术

让中国的核武器发展

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世纪80年代末,于敏(中坐者)在上海讨论工作

喜欢背诵《出师表》的于敏常说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

能把微薄的力量

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便足以自慰了

1999年9月18日

73岁的于敏

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坐在主席台上发言的他

是名字解密后第一次公开露面

2015年1月9日

89岁的于敏

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召开的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于敏获颁改革先锋奖章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

才永远不会干涸

73岁那年,于敏写下这首《抒怀》

今天读来,依然让人热泪盈眶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一年前的今天

于老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

他兑现了自己对祖国的诺言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缅怀于老,致敬于老!


(来源:人民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